初秋的晨光漫过 程油子乡 东石庄村的柏油路, 82岁的石爷爷揣着搪瓷碗往村头走,老远就 闻 见爱心敬老餐厅里飘出的包子香。 “小浩书记 又在里头忙活呢? ” 他笑着跟门口择菜的志愿者打招呼,眼里的暖意比碗里的热汤还烫。
这个被老人们唤作 “小浩书记” 的人,叫石浩。 199 1 年出生的他,身上还带着军人的硬朗 ——站姿笔挺,说话干脆,唯独提到乡亲们的事,语气会不自觉地软下来。
2018年,他攥着安平县城高薪工作的辞职报告回到东石庄村时,不少人嘀咕: “ 城里的好日子不过,回这穷村折腾啥? ” 石浩没解释 , 他带着在部队练出的 “ 侦查本事 ” ,挨家挨户敲开了村民的门。 32个急难愁盼问题记满了笔记本,最扎眼的是那句: “ 村里路难走,垃圾堆成山,看着心堵。 ”
“ 喊破嗓子,不如甩开膀子。 ” 这是石浩常挂在嘴边的话,也是他从军营带回来的信条。 2021年连任村支书那天,他在党员大会上 表态 : “ 要干,就干出个样子! ”
东石庄村的老人们还记得,整治村容那天,天刚蒙蒙亮,石浩就扛着扫帚站在了村口。“以前这地方,羊棚猪圈挨着老宅院,污水顺着街沟流,夏天蚊子能把人抬走。”村民石建动说,当时大家都觉得“瞎折腾”,直到看见石浩踩进泥水里搬石头,裤腿沾满粪水也没皱一下眉。大喇叭再次传出石浩的声音:“清一处垃圾,就离好日子近一步!”不知是谁先动了手,接着,扛铁锹的大爷来了,拎簸箕的婶子来了,连放学的娃娃都拎着小筐跟在后头。3个月后,当最后一段柏油路铺到村尾,88岁的石奶奶蹲在路边摸了又摸:“这辈子没见过这么光溜的路。”
如今的东石庄村,春天有海棠花沿着墙根开,夏天有国槐在路边搭绿荫。村委会墙上还挂了张民生清单:5.8公里三横两纵街道,6公里硬化路面,1座电动汽车充电站,每一项后面都画着红勾。有个在外地做生意的小伙回来了,看见村口的汽车充电桩,新奇的说“这下再也不用着急跑城里去找充电的地儿了,咱们村里线
一碗热饭焐暖乡愁为解决村里留守老人吃饭问题,石浩组织策划实施了爱心敬老餐厅。60岁以上老人花3块钱能吃两荤一素,80岁以上老人2元。石浩总说:“老人的胃暖了,心就暖了;老人舒心了,在外的年轻人才能安心。”
82岁的石爷爷以前总对付着吃:“孩子们在外打工,我一个人懒得做,馒头就凉水是常事。”现在他每天准时到餐厅,和老伙计们边吃边唠。有次石浩来看望大家,老人拉着他的手往碗里塞了个刚出锅的包子:“你尝尝,比我闺女做的还香。”
餐厅里不光有热饭。墙上贴着反诈宣传单,每周三下午还有村医、志愿者来讲养生课。有一次石浩看见两位老人为“养老金会不会被骗”争得面红耳赤,他搬了个小马扎坐中间,用部队学的“通俗化讲解”把政策掰开揉碎了说,末了两位老人笑着说:“小浩书记讲的,咱信!”
一间诊室守住安康“以前村卫生室就一张桌子,拿个药得等半天。”村民李大姐说,有次她孩子半夜发烧,村里看不了,她抱着孩子在泥路上深一脚浅一脚走了3里路才拦到去医院的车。
石浩把这事记在了笔记本的第一页。他跑了三趟县卫健局,软磨硬泡争取到改造资金。现在的村卫生室亮堂得很,200多平方米的屋里,诊疗区、中医诊室分得清清楚楚,药品摆得整整齐齐,连杀菌灯都是定时开关的。“上次我老伴儿咳嗽,在村里拿了药就好了,没花多少钱,主要是方便又不用出村。”李大婶笑着说。
三本笔记写满担当村委会的书柜里,锁着石浩的三本笔记。翻开来看,里面有政策文件的摘抄,有村民诉求的记录,还有他自己的琢磨:“3月15日,王大爷说灌溉渠漏水,得赶紧修”“5月2日,村西头的路灯不亮了,联系电工”。
最厚的一本,记的是党组织建设的事。刚回村时村大队部就两间瓦房,党员开会都没人愿意来。如今石浩带着两委班子订了《工作制度》,自己先带头学,逐字逐句抄文件,写心得体会。现在,党员活动室里总是坐得满满当当,大家讨论村里的事时,嗓门一个比一个亮。
“他身上总有一股劲,像在部队时那样,认定的事就非要干成。”村妇女主任石腊梅说,为了争取村卫生室改造项目,石浩在县卫健局门口等了整整一下午,直到人家下班前答应实地考察,他才踩着暮色往回赶,鞋上还沾着白天在工地干活的泥。
如今的东石庄村,村风正了,人心齐了。石浩站在新修的文化广场上,望着夕阳下散步的老人、孩子们嬉戏的身影,掏出手机给远在部队的老班长发了条消息:“班长,我在村里挺好的,这里的乡亲们,就像当年的战友一样亲。”
晚风拂过,吹起他衣角的褶皱,那里面藏着的,是一个退役军人对乡土最滚烫的赤诚。